设计学院11级戏美《装饰形态设计》课程–作业汇报展览总结
2014-06-15 10:46:54   来源:   评论:0 点击:

11月28日上午,设计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《装饰形态设计》课程教学汇报展在设计楼(B楼)三楼展览厅拉开帷幕。作为新办专业,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注重教学与艺术实践的

11月28日上午,设计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《装饰形态设计》课程教学汇报展在设计楼(B楼)三楼展览厅拉开帷幕。作为新办专业,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注重教学与艺术实践的紧密联系,着重于“艺术性”与“创新性”的结合,课程根据各个班级不同特点,设置了纤维编织、陶艺装饰、草编装饰三个方向。本次展览展出作品包括草编服装、草编人物、纤维壁挂、绳结服装、软陶佩饰、软陶产品等,共计90余件实物作品。


“纤维编织”方向为我校青年教师李思燃任教,李思燃老师一直在纤维艺术领域进行研究探索。本次展出的纤维编织作品由绳结壁挂和服装组成,绳结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由来已久,将传统的绳结艺术同现代生活相结合,突破了传统壁挂和服装以布为原料的局限,扩大了服装面料的选择范围。由于纤维材料自身特殊的物力属性,所制作出的壁挂和服饰更具立体感和装饰感,体现了返璞归真、回归自然的艺术效果。

此外,我院特意聘请了吉林工业大学服装系雒薇艳教授任教“陶艺装饰”课程,雒薇艳教授将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我校“培养创新能力强、综合艺术修养高、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化人才”的教学特色相结合。利用微波炉、电饭锅等常见的家用电器制造恒温环境,烘制软陶作品。同学们在雒薇艳教授指导下,制作了许多家居、服装饰品,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学生为我校自主研发的动画片《青蛙王国》,制作了系列软陶版衍生产品,如跳棋、笔筒、镜子、衣挂、烟灰缸、耳钉、项链等。将课堂教学与设计生产相结合,体现了我院一直以来走“学、研、产” 一体化道路的教学方针。

“草编装饰”课程由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继承人董丛仁老师来校任教。董丛仁老师年逾七十,早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。近几年,凭借着执著与热情对传统的民间草编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创作,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。董老师创作的草编艺术作品2011年4月进入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,2011年6月进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,现已被收录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由于以往条件有限,人们往往就地取材,利用草编制作生产用具、生活用品,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,草编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,蒲草、芦苇、玉米叶等原材料也逐渐变成了废品。通过董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制作出的草编人和草编服装,将无生命、无价值的“废品”变成了一件件有生命力、有情节的摆件,变废为宝、化腐朽为神奇。


长春市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办公室组织我省多家媒体采访报道此次创新课程汇报展。新文化报、长春晚报等媒体工作人员来到展览现场,采访了将“非遗”引入校园的发起人徐欣院长及部分师生代表,了解“非遗”进校园的经过,并向师生询问制作的过程、工艺、学习体会等问题,对我校学生的“草编”作品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。中国动漫产业网以“bwin官网最新版草编作品展引围观”、新文化网以“省级非遗项目‘董丛仁草编’走进动画学院”、新文化报以“bwin官网最新版服装专业师生用稻草加绳子做裙子”为题,报道了我院此次汇报展览,并有多家网络媒体转载报道。通过媒体的报道,对提高我校办学特色及社会声誉起到了巨大作用。

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制作,使学生掌握装饰造型的规律、手段和效果,并对新装饰材料、装饰形式进行了探索。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,又向全校汇报了学习的成果。与此同时也加强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与交流,让同学们能从好的作品中吸取优点,挖掘出各自的潜能,提高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。


此外,聘请的老师实践经验非常丰富,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实物作品。这种将纤维编织、陶艺装饰、草编装饰等传统的民间工艺引入课堂,并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的教学尝试,丰富了我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,为吉林省传统艺术培养了新时代的接班人,将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。

2013年12月28日

设计学院   李思燃 岳春伶

相关热词搜索:

上一篇:bwin官网最新版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
下一篇:建基地 求合作 谋发展 送福利——设计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迈出新步伐

分享到: 收藏
评论排行